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杨景和艺术网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杨景和,黑龙江七台河人,定居北京。 毕业于文化部首届全国画院山水高级研修班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,首都博物馆画院中国画高研班。现为北京京华书画研究院副院长、艺委会副主任、书画理论研究室主任、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、中国画院签约画家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。 出版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系列丛书《杨景和画集》、《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杨景和》,作品发表于《美术报》、《中国书画报》等报刊,并被中华慈善总会等艺术机构、企业家、收藏家收藏。

[原创]杨景和“浙派”与“院体”人物画风的异同  

2012-04-20 09:07:02|  分类: 学术论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作者:杨景和

刊载《中国书画报》2012年第28期

[原创]杨景和“浙派”与“院体”人物画风的异同 - 杨景和 - 中国画院画家杨景和

 “浙派”在中国美术史上称派较早。叶子在《薪火相传———浙派及明代院体绘画研究》一文中称:“浙派是以地域性划分而形成的画派,作为中国绘画发展史上被正式命名的‘第一大流派’,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。浙派,从它的产生、形成、发展直至衰亡,历时近三百年。”“院体”的创作主体是明代供奉朝廷的画家群体。现记录在册的明代画家约有百余人,著名的有“浙派”画家戴进、吴伟、张路和“院体”画家谢环、李在、倪端、商喜、林良、吕纪等。“浙派”与“院体”在明代一度呈双峰并峙之势。自宣德至正德年间,两派并列雄踞中国画坛,代表了当时中国绘画的主流。

“院体”画家主要在宫廷内部活动,而“浙派”的主力则在民间。任军伟在《明代院画画家刍论》中写道:“画院和浙派相互配合,成为明代初期和中期绘画的典范,以至于在其优、缺点方面,它们都有很多共同之处。”“院体”与“浙派”一样,都是明朝前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,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。“浙派”是从画院里派生出来的,然它又为“院体”绘画提供了充分的营养。

那么,“浙派”与“院体”在对艺术的继承和追求上有哪些不同呢?“院体”画家继承南宋山水画传统,谨守旧规,风格雄健而不失严整,仿效作品几能乱真。“浙派”虽明显有李唐、刘松年、马远、夏圭画之痕迹,但用笔更加粗简放纵,墨色也更加酣畅,画面动感强烈、气势豪放,多有新意。在人物画和花鸟画方面,两派各具异趣。

明代“院体画”的风格特点,主要来源于两宋画院的画家;无论是人物、山水还是花鸟画法,都有两宋“院体画”的痕迹。这很符合朱元璋的审美取向。元代文人画那种冷寂、幽淡的格调与刚建立新政权、要求积极向上的明代不同,与出身草莽、叱咤风云的朱元璋的宏图大业很不相符。所以,明朝恢复画院后,极力提倡两宋那种规整、苍劲的画风。两宋院画成为明代宫廷绘画学习的目标。其实,“浙派”与“院体”人物画风很容易区分。下面,我们对这两种画风进行详细比较。

“院体”突出宫廷重要历史题材与“浙派”注重描绘道、释神像的比较

宫廷绘画以描绘皇族肖像、宫廷的行乐生活和文治武功题材为主。此类人物画重在写实,作品多流于形似,而少有神采。宫廷画家多注重程式化的东西,如美化对象、注重气势、刻画精细、敷色艳丽等。他们的人物画取材比较狭窄。宫廷画家为官员们绘制的实用性绘画,主要有“行乐图”和“书斋图”两种。如商喜的《明宣宗行乐图》(附图上者为作品局部)是对宫廷生活的真实记录。此图描绘了明宣宗朱瞻基春日郊游行乐的真实场面,人物众多、景象壮观。宣宗相貌、宫苑环境、游乐情景都被描绘得惟妙惟肖。整幅作品构图饱满,设色精致艳丽,刻画谨慎、精细,表现技巧熟练、高超,体现了宫廷人物画的一流水平。

[原创]杨景和“浙派”与“院体”人物画风的异同 - 杨景和 - 中国画院画家杨景和

 

商喜的《明宣宗行乐图》

相比之下,“浙派”就没有宫廷“院体”那种鸿篇巨制的势头了。“浙派”人物画的范围多是一些道、释神像题材。道、释人物画是一种具有供奉、膜拜、避邪趋吉等功能的实用艺术,戴进创作的大型道、释神像题材作品《钟馗夜游图》、《达摩六祖图》和吴伟的《洗兵图》、《二仙图》是其中的代表作。这类作品一直沿用宋、元以来的传统,既有粗笔水墨风格,也有工致一路,存世数量较多。《钟馗夜游图》(见附图下者)就属于相对工致一路。画中人物造型生动逼真,比例准确自然,用笔提按顿挫、健劲有力。尤其是人物须眉、毛发的刻画,既夸张,又严谨。此图注重对情节、细节的描绘,是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画。

[原创]杨景和“浙派”与“院体”人物画风的异同 - 杨景和 - 中国画院画家杨景和

 

戴进的《钟馗夜游图》

“院体”远离政治题材与“浙派”注重民俗画风的比较

“院体”中的人物画与宫廷政治联系不很密切。明代“院体”画家商喜的代表作《老子出关》是以逸闻趣事为题材来创作的。商喜擅长以沉稳的用笔、精细的勾勒来表现人物。“院体”画家的另一代表李在的《归去来辞》以马、夏画风进行创作,表现了陶渊明临流赋诗的情景。此画为人物写意作品,笔墨纯熟,线条简洁。作品构图采用对角线模式,是中国画较为忌讳的一种图式。但李在巧妙利用虚实关系,将人物置于画面正中,与松树、柏树相呼应,从而立稳了画面。此作不是画家“笔随意走”的轻浮之作,而是精心营构、突显新异的成功之作。

在风俗画创作方面,“浙派画家们所处的时代并非以消极避世为荣的时代,他们顺应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公众的审美趣味,创造出大量以社会生活为题材,风格雄健奔放、苍劲洒脱的艺术作品,受到宫廷和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”(杨卫华《中国名画家全集———戴进吴伟》)。“浙派”画家吴伟作画善于以粗犷有力的笔法描绘,近似现在的速写笔法。这是写意画的一个尝试。他的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。美国艺术史学家高居翰在《江岸送别》中写道:“吴伟的画描绘渔村忙碌的生活,使人颇感兴味。画中的渔夫和其家人忙着工作,并享受生活片刻之乐。他们撑船、撒网、收网、饮酒以及聊天,一点儿也不受河流之外的那个大世界所干扰。”

“院体”与“浙派”人物画家笔法的比较

明代画院画家在笔墨上造诣很高,并且能干湿互用、柔中带刚。这种粗笔以至泼墨的画法,大多建立在严谨的白描基础上。明代画院高度重视人物画创作。任军伟在《明代院画画家刍论》中说:“文献记载的明初画太祖朱元璋的‘身所历艰难、起家、战伐之事’,以及成祖朱棣时期的《汉文止辇受谏图》和《唐太宗纳魏徵十思图》等作品,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。就今存的作品,如戴进的《渭滨垂钓图》和《三顾茅庐图》,倪端的《聘庞图》,刘俊的《雪夜访普图》等,也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。”“浙派”戴进变南宋画的浑厚沉郁为健拔劲锐之体,但仍不失谨严精微;吴伟画以简括奔放、气势磅礴见胜。他们影响了一大批画院内外的画家。

总之,“浙派”和“院体”的发展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。不管“院体”的势力有多大,都没有摆脱“浙派”戴进、吴伟等人画风的影响。正是这种相互渗透、相互影响,才使得“浙派”成为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画派,“院体”也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98)| 评论(16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